出版日期: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今日天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我的进修感悟
  这是我进修的第一个月,我的第九篇论文见刊了,还有另一篇论文截稿并投往了《中华肾脏病杂志》,十二月中旬沧州还有一个血管通路沙龙会上将有我做病例分享的机会。我还在做很多事情,每天都很忙。虽然“土庄”的雾霾让我的慢性咽炎复发了,疲劳导致我出现了口腔溃疡,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坚信着“心中有阳光,脚下才能有力量”!愿与我亲爱的同事们分享我的进修感悟,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前行!
  低调前行
  不似很多医生选择北上广的大医院进修,我选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河北医科大学进修。河北,石家庄,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人戏称那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我们自己也习惯性地把她称为“土庄”,而近年来流行的PM2.5又让石家庄多了一个国际化的称谓——霾都。河北医科大学,不是985或211,似乎是典型的“屌丝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同样没有那么响亮的名号,去那里能学到东西吗?
  但是,你不一定知道,这所学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医科大学,曾经他有一个相当牛气的名字——北洋水师医学堂。同样,你也不一定知道,河北医大三院的肾内科在华北地区排名前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双料重点建设专科,也是河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她拥有100多的床位数量,80多的血透机数量,这些已足以撑起一个科室的病例基数。
  当然,名头都是虚的,毕竟如今空架子并不少见。但是,我在短短20多天进修时间里,经历了30多台开刀手术,近20台介入手术,还有10多次深静脉血透管置入的手术,而这仅仅是三院一个诊疗组三周的手术量。我很骄傲,我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我也很高兴,能继续从这里汲取能量。
  氛围第一
  虽然是“回娘家”,很多诊疗习惯都是无缝对接,但我依旧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首先病人多、周转快。周一,我们诊疗组一共收了14个病人,接下来的两天又陆续收了6个,20个新病人意味着这周就有20台手术!一到周末,完成治疗的患者就纷纷出院,有些患者住了2、3天就出院了,一张床位一周内可以周转两次。我白天基本都在手术室呆着,晚上对着一堆病历,真的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但是我心里明白,这是一个对医术有追求的医生所必须经历的。再者是来自其它进修医生的压力。我导师带的诊疗组一共有4个进修医生,其中一位是来自山西省中医院的刘大夫。中心静脉介入技术在山西是空白,山西的病人要做中心静脉介入治疗都要跑来三院找我导师,这位医生就想自己拿下这项技术,去山西打开一片天地。另一位进修医生是山东临沂某医院的肾内科主任,很资深的肾内科大夫了,他说就算能抽出的学习时间不多,也必须出来学习,否则整个科室都会被现有的东西局限,最终落在别人后面。不禁感慨,别人都在努力向前,孜孜不倦,我辈如果浑浑噩噩,不奋起拼搏,不知要被甩到什么地方去了。
  技术当先
  顺着刚才的中心静脉介入往下说,山西刘大夫的话让我切实地意识到,一项技术、一个人是可以支撑起一个科室的,因为能解决病人需要就能吸引病人,就能在一个区域内独树一帜。我内心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研究生时跟着她学习研究的几年时间里,给我打下了数百台手术的技术底子,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介入手术,对手术器械和人体组织的感觉已经变成了我的肌肉记忆,即使之后两年多时间里我没有开展过一台手术,但当我再次拿起手术刀,拿起小文氏,拿起导管导丝,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回来了!我依然可以干干净净地分离血管而不破坏一点解剖层次,依然对导丝导管在血管腔内的活动有感觉。更让人高兴的是,两年多住院医师的经历,让我变得比以前更加沉稳。我的导师曾经一直说我手术时有心魔,紧张起来就会手抖,但现在我不再那么容易慌张了。在导师的遥控指挥下,我顺顺利利地完成经皮中心静脉球囊扩张术,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也让我充满成就感。如今,导师对我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要完成手术,更要使每个操作动作都达到标准。手术进步的精髓在于化繁为简,手术时间的压缩依靠的不是手术动作的提速,而是去除掉了所有废动作。比如,我完成一台自体动静脉内瘘大约需要80分钟,我的导师却能够在40分钟以内完成,长征医院的张玉强教授在不需要助手的情况下只需30分钟,台湾的陈伟华教授只需要20分钟。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做5个分离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我的导师两下就完成了。所谓大师级的术者,就是把手术流程简到极致,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愿,在进修结束的时候我能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术者。
  高手较技
  所谓“高手较技”,不在于较量,而在于切磋。能够观摩到高手之间的切磋,或者还能有幸得到高手的指点,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很有幸,在进修前夕就有机会赶赴海南参加血管通路的博鳌论坛,也有幸见到了介入肾脏病学之父——来自哈佛的Beathard教授,国内著名专家吴世新教授,还有我的偶像左力教授。能够和他们进行学术交流,毫无疑问是在拓宽我的视角,尤其是Beathard教授,作为一个学科的创始人,他的视角已经远远超出了纯技术的领域,而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安全性及合法性上去阐释,大家风范显露无疑。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上海的血管通路论坛,我也有幸代表我院上台做病例分享。此次血管通路论坛给我的最大感受之一是各地都在积极培养年轻人,学术界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唯大牛们一言堂的状态了,只要你在踏踏实实做事情,你就会有机会,就会被关注、被认可。论坛上,和王玉柱教授、施娅雪教授、李洪教授等医学大家的线下交流,更是让年轻人受益颇多,欢乐多多。
不得不再次提到我的导师,她已经是业内公认的“大牛”了,但她依旧在学习,在不断改良自己的手术方式,不断做新的尝试,不断纳入新的技术。非常幸运,我始终是我导师团队中的一员,非常幸运,我和这个年轻的团队一起在进步。(肾内科 徐元恺)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 红五星(杭州)数字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0571-85358819
© Copyright 2017 浙ICP备090194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