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今日天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笔书
六十五年的沉淀,浙医如同一本厚书,供人孜孜不倦的阅读。翻开这本厚书,慢慢品读,那字里行间凝铸着六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有那奋斗的血汗和成功的喜悦,有那六十五年世世代代浙医人岁月体验和心灵感受,有那凌云壮志、同甘共苦的美好回忆,还有那开拓创新的浩气豪情。


50年代入院职工:郑宜家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浙江医院建院初期,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当其冲的是医务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科室设置不齐全。1955年,浙江省卫生厅调我到浙江医院工作,成为首批调来浙江医院的内科医生。说心里话,当时我认为医院规模不大,设备条件虽好,但病人少而且不大有重病人,这对我的技术提高有影响;同时,我出国学习的计划必然要推迟,所以当时十分犹豫。
报到第一天,周鹏斋副院长来看我,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来浙江医院。听说你想出国深造,好事嘛,我们就是要求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要在专业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工作中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会安排出国学习或培训,我们医院只有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医生队伍,才能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周副院长的一席话,像一阵春风拂去了我的担忧。于是,我定下心来在浙江医院,直到退休。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印象中,浙江医院的第一代创业者重视人才,关爱人才,对医院的干部职工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却呵护倍至。对不同级别的病人一视同仁,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拥有履行使命、担当责任的主人翁精神和爱才惜才的人才观。
在浙江医院的这一代创业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了宽广无私的胸怀。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品格、行为感染了每一位同仁,更是以共和国创业者的气魄和特质,铸就、培育了浙江医院的精神气质。
摘自于《臻德精术》


60年代入院职工:周菁菁
对那时如花绽放的青春了无遗憾
刚来浙江医院的时候,医院提出要求“工作中要做到待病人胜亲人”,为提高服务质量,陆续开展了无差错,无痛注射等活动。当时我们几个20出头的护士们,积极响应,开始勤练打针的技术。
为了练好肌肉无痛注射,为了在打静脉针的时候能够一针见血,护士们将针头插进了自己或者同伴的手臂内,尝试着究竟以怎样的手法、怎样的力度才能减轻病人的疼痛。那一次次的试验,使得原本光滑细嫩的手臂布满了针孔。病房内,一位护士进门打针,而病人正沉睡着。护士示意家属不要叫醒他,在家属的配合下注射完,病人却没有丝毫的察觉,依然沉睡,睡得那么安宁。护士欣慰地笑了,笑容灿烂而无声……
记得以前针灸科的一名护士,她同时还要负责理疗科理疗及辅导太极拳的工作,因此,经常要出诊。那时杭州城内的道路大都是沙子路,坎坷不平,车子过处尘土飞扬。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就是自行车。一年四季,她或顶着酷热,或冒着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或挤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亦或步行,往返于病人住处与医院之间。披上满身尘土,被溅浑身雨水甚至摔跤是经常的事情。如此身兼数职,长年累月,早出晚归,任劳任怨,但无怨无悔。
灵隐路上婆裟的树影映射着天使的身影,不知名小鸟的鸣唱是对我们青春的永远的欢歌。
摘自于《湖畔医事》


70年代入院职工:谢松城
医学工程成长四十年,见证浙江医院发展历程
我于1979年进入浙江医院,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当时,医院只有150名员工,4个病区,不到200张床位。改革开放开始,给医院带来发展的机遇,1979年后医院大量集中引进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给医院医疗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医学工程。医院开始引进各种技术人才。我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医院,见证了医院医疗技术和医学工程的学科发展。
80年代,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带动新的学科发展。如1980年开始,在华东地区首先开始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的应用,当时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1985年全省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在检验领域开展了自动化的先河,拓展了新的检验项目应用;1986年全省最先引进中央监护系统,建立监护病房,为促进全省ICU的学科发展发挥很大作用;1990年引进飞利浦公司的数字胃肠X线机,开创了数字影像技术的先河;1992年进口全省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飞利浦DSA系统,以及后来的西门子双源X线CT,平板数字X线摄影(DR)在全省都是技术领先地位,对医院相关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促进医院管理的创新。医院在1984年开始就开展计算机技术应用,举办全国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的培训班;数字影像技术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是省内最先开展开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批医院,1986年建立计算机室(信息中心);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在全国最早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心。
现在,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更在互联网+医疗上不断突破,相信医院发展会越来越好,再创辉煌。


80年代入院职工:重症医学科主任龚仕金
我的院,我的家
1987年,我大学毕业后统配到浙江医院,一直工作到现在。当时医院的医疗业务楼仅为现存的灵隐院区1、2号楼及现已不复存在的门急诊楼,收治的主要是干部,那时的浙江医院很神秘。32年来,我亲眼目睹、经历并参与了医院的发展。医院如今已经拥有灵隐、三墩两院区,成为学科齐全、全面开放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救治了包括极具影响力的众多中外名人在内的无数病人。神秘的面纱也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引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老年病、心脑血管病、重症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这里,医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解除了无数病人的痛苦,同时医院厚重的人文使病人更加温暖。
重症医学科更是我的家,我目睹了医院ICU的创建、发展、壮大;经历了无数个帮助病人同死神抗争的日日夜夜。有辛酸、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后的喜悦、是病人重生后的感谢。如今学科已经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等一系列令人羡慕的荣誉与光环,在复旦大学综合排行榜中也有一席之地。我爱我家。
伴随着医院的发展,我在我们医院也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是浙江医院把我从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但学术、处事浅薄的菜鸟,逐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展翅飞翔的大雁,甚至在省内占据一席学术地位。是医院的厚爱、培养,历经拼搏、锻炼,造就了我们一代。让我在山西王家岭矿难、昆山粉尘爆炸、温州7.23动车事件中从容应对。没有浙江医院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们这一代,盼望着医院快速发展,深知落后挨打、不发展就退步的道理,我们也一定会呵护着医院,让它茁壮、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赶上好时代,坚信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将不断进取,开拓未来,院兴我兴,院荣我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规范、特色、团队、创新、引领”的科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我们相信医院及科室的明天会更好。


90年代入院职工:财务科科长虞萍

我与医院共成长
1991年,我来到了西湖旁边,灵隐路12号的浙江医院。我从事财务工作,一路走来,见证着医院的飞速发展,我也随着医院的腾飞迅速成长。
刚入院的时候,灵隐院区3号楼正在建设,财务科设在7号楼,后来才搬到现在的5号楼,财务科也变成了财务部。
我记得刚入院的时候,还是传统的手工做账,算盘算账。那时候每个月7号,财务科都要拿着行李箱到银行取现金发工资,所有员工的工资,我们都要一份份点好现金,装到一个个的工资袋中,然后大家都在这一天到财务科排队签字领工资,财务科挤得水泄不通,现在想起当年的情形,都有点不可思议。逐渐地,传统的手工记账被计算机记账替代,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如今早已跨入了会计信息化的时期,网银、自助结算、诊间结算、聚合支付、刷脸支付、医后付、电子票据、钉钉报销线上审批等等,医院越来越现代化。这28年来,财务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核算型”逐步转向“管理型”。这一切跟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而我个人的成长也依托于医院的壮大和发展。刚进医院的时候,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计,这些年,我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为医院奋斗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职业。今年是医院建院六十五周年,我有幸在财务岗位上见证了医院近三十年的成长和腾飞。医疗环境逐步改善,医疗手段不断提升,医院的发展带给老百姓更多的健康保障。医院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感谢当年,年轻的那个我来到了浙江医院!我骄傲,我与医院共成长! 


00年代入院职工:胸外科副主任祝鑫海
坚守初心,用青春与汗水灌溉我的外科梦
2000年夏天,我刚满24岁,您46岁,带着外科梦,我走进了您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浙医人。还记得招聘面试的时候,我找到人事科的刘科长说:“老师您好,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当一名外科医生,能不能把我分配到外科?”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还记得施政主任和翁家乐主任面试的时候,笑眯眯地问我:“来,把阑尾炎手术的步骤和解剖关系说一下……”后来,我真的成了一名外科医生。
那时候外科科室基本上都在一号楼三楼,虽然规模不大,但氛围很好,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当时毛伟敏教授是医院的党委书记,他可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科室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了快速发展。外科是一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学科,从进入胸外科开始,我就跟着陈国平主任学习,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手术,更学到了如何做医生。2016年,医院派我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微创胸腔镜手术,学成回来后我们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胸部微创手术,目前手术量已突破百例,手术方式和难度均在省内领先,而且目前科室的微创手术比例接近90%,紧跟国内胸外科发展的步伐节奏。
在做好一名外科医生的同时,医院也给我创造和提供了很多机会,从一名团委干事,到院团委书记,到门诊部副主任、主任;从一名毛头小伙,到业务骨干,到中层干部,我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浙院这片培养我的土地上,新院区的建成和开业,有我的一份功劳。
见证国庆70周年阅兵,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而65岁的浙江医院并没有垂垂暮老,反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西湖边走向两院区比翼发展的新时代。不忘初心,臻德精术,相信我的外科梦也一定会实现。


10年代入院职工:康复治疗中心张伟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至今还清晰记得2016年1月,受罕见寒潮影响,一场大雪,灵隐院区已是一片银装素裹,为保证医院道路通畅和患者就诊安全,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开展扫雪清障行动。院领导亲力亲为、鞠躬尽瘁,使原本寒冷的冬天多了几分暖意,进院4年以来,类似这样“家”的温暖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2015年的8月,我怀揣青春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这片热土,我人生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开启我的康复工作生涯。一个刚毕业、懵懵懂懂的少年,带着几分羞涩、几分迷茫、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浙医大家庭,与每位热心、团结的康复人携手共进,用青春与汗水见证了浙医康复的大发展。
我更有幸见证了三墩院区的投入运营,开启崭新的智慧医院时代,见证医院这几年走过的风雨历程,见证医院取得的辉煌成就,自豪感油然而生。三墩院区康复治疗中心拥有省内最长的一条天轨系统、三舱7门式高压氧舱治疗系统、整合AR技术的康复机器人设备等等,目前已基本实现所有康复设备联网,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康复医疗的大数据管理……此时,有太多太多的温馨的画面浮于脑海,一帧帧、一幕幕,都在展现着浙医康复人的“厚积薄发、臻德精术”的精神面貌。
在康复医学中心主任林坚的带领下,从筚路蓝缕到展翅高飞,浙医康复治疗中心业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区域内康复治疗技术顶尖的康复医学中心。未来,康复发展之路还很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和小伙伴拥有无比坚定的信心,昂首阔步一起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 红五星(杭州)数字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0571-85358819
© Copyright 2017 浙ICP备090194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