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8年02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天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稀释性自体输血:拿自己的血救自己


罕见“熊猫血”急坏一家人

65岁的钱女士是桐乡市一位普通村民,三个月前,她突然发现左下腹时不时会有疼痛,一开始钱女士并没在意,觉得自己没吃坏东西也没有撞到什么重物,过两天就好了。但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疼痛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钱女士不安地求助于当地医院,查盆腔CT后发现,盆腔内有个巨大的肿块,急需手术治疗。然而,钱女士的血型为RH阴性,就是人们讲的“熊猫血”,极其稀有,在中国Rh阴型血的人仅占约0.34%,300个人里才有一个。患者辗转多家医院,都因“熊猫血”紧缺,手术风险过大,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转诊到浙江医院时,妇科周锦红主任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意识到这台手术的难点在于患者肿块较大,术中出血可能较多,万一出现术中大出血,又无法保证充足的“熊猫血”,患者会面临生命危险。


自体输血技术带来的曙光

如何解决“熊猫血”紧缺的问题是手术的关键点之一。这时,一个名词闪进了周锦红主任的脑海:自体输血技术。自体输血是采用患者自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的一种输血治疗技术,也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可分为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自体输血三类。稀释式自体血输血技术,是指在受血者麻醉后、临手术前采集一定量的自身血液短暂贮存,同时输注晶体液及胶体液补充血容量。受血者处于血容量正常的血液稀释状态下实施手术,可减少术中红细胞的丢失,采出的血液在手术后期或结束时再回输给受血者。换言之,就是在手术前血量足够富余的时候先把一部分自己的血“储蓄”起来,在大出血以后,血液“闹饥荒”的时候再给“救济”回去。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近30年,因为没有传染病、排异反应等风险,澳大利亚60%的患者都会选择自体输血。我国从1996年开始引进这项技术,极大了缓解了国内用血紧张的情况,目前北京市自体回输血量已经达到总用血量的20%。没有严重贫血(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比容>0.33)又面临有较大手术出血风险(预计出血量大于1000ml)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稀释性自体输血。稀有血型,像钱女士这样的“熊猫血”正是这项技术的适用指征。我院麻醉科掌握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技术,麻醉科夏燕飞主任与周锦红主任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决定择期手术。


皆大欢喜的结局

患者于1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手术。完成麻醉诱导后,王红梅主任医师与苏勋玲医师进行了稀释式自体血采集,采集了400ml的自体血并适当扩充血容量。周锦红副主任仅用2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意外大出血,失血量总计约200ml。手术结束后,麻醉师将术前采集到的患者自体血液重新输注到患者体内。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没有下降,成功躲过了大出血的风险,恢复良好,数天后顺利出院。

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实践运用,是患者福音,我们的职责就是物尽其用,更多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解除患者病痛。

麻醉科 苏勋玲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 红五星(杭州)数字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0571-85358819
© Copyright 2017 浙ICP备090194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