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5年03月30日 星期日  今日天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这根血管有点窄要紧吗?她被“算”出脑梗风险,化险为夷!

今年70岁的于阿姨(化名),因为突发右侧肢体乏力入院。在当地医院,她被查出大脑左侧半球梗塞,左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由于狭窄程度不重,当地医院认为无需手术治疗,所以于阿姨遵医嘱服药治疗。可3个月后,于阿姨再发右侧肢体无力,又一次脑梗了……一再发作的脑梗跟脑动脉狭窄有直接因果关系吗?继续药物治疗,还会引发再次脑梗吗?

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万曙主任医师介绍,人的大脑像一座繁忙的都市,血液是流动的车辆,而血管则是城市中的道路。当道路(血管)发生狭窄,交通(血流)就会受阻,城市(大脑)的某些部分可能就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而陷入瘫痪。这不仅会引发交通堵塞,更可能导致一场灾难性的健康事件——脑卒中。以往的临床经验认为轻中度的颅内动脉狭窄只需要药物治疗,但是仍有一部分病人像于阿姨一样,虽然脑动脉狭窄仅为40%,但供血区域缺乏足够的血供代偿,即使规律服药仍会反复脑梗,若治疗不及时,结果不容乐观。所幸,于阿姨随家人来到我院“小而强”脑动脉狭窄门诊进行全面的脑血管评估,在接受万曙实施的介入治疗后,脑部险情得以成功解除。

最新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即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在亚洲地区,ICAS占卒中病因的30—50%,在中国,ICAS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6.6%。药物治疗被认为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是即使在积极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干预下,严重ICAS患者每年仍有9—12%的卒中复发率。对于药物难治性ICAS,介入手术(颅内动脉球囊扩张形成或者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可以有效减少复发,但是介入手术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何做到术前精准筛选、术中选择最合适的血管内治疗方案、术后精确随访,最终实现ICAS患者预后改善是目前ICAS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我省聚焦群众重点需要解决的常见、高发、疑难疾病,围绕“小团队创造大成效”的目标,组建一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主攻各类专病诊治,强临床、促协同、建高峰。近期,我院“小而强”脑动脉狭窄创新团队经申报后成为全省首批公布的团队之一。

“小而强”脑动脉狭窄创新团队是国内最早将功能学评估指标引入ICAS术前评估的团队之一,获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浙江省省部共建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项目”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研究结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证实了“血流分数”在ICAS术前评估和术中指导的关键作用。

团队专注于脑动脉狭窄的精准评估和个体化诊疗,具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如国内首创的基于血流分数的功能学评估设备、高分辨核磁共振、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配备快速评估脑灌注软件的MR和CT,能够精准评估脑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及病变情况,准确预测脑梗发生可能,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万曙介绍,“小而强”脑动脉狭窄门诊注重脑动脉狭窄的精准诊治与长期管理,致力于减少脑梗的发生、预防脑梗复发。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方案、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以及生活指导(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减少其他脑梗发生的危险因素)。目标人群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尤其是伴有不良生活习惯及有脑梗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熬夜、有烟酒嗜好)。

“小而强”脑动脉狭窄门诊

门诊地点:三墩院区门诊二层4诊区脑科中心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三全天

“小而强”脑动脉狭窄创新团队专家介绍

学科带头人:万曙  主任医师 

专长: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疾病和脑脊髓肿瘤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科:王明  主任医师      

专长:擅长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复合手术治疗 。 

神经介入科:吴炯  主任医师     

专长: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神经内科:徐珊瑚  主任医师

专长:擅长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头晕头痛及急慢性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本版文字、供图/吴玲珑 王明 郭俊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默认
© 红五星(杭州)数字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0571-85358819
© Copyright 2017 浙ICP备09019491号-1